陳紀(129年-199年6月),字元方,潁川許(今河南許昌)人,陳�之子。享年七十一歲。與弟陳諶俱以至德稱,兄弟孝養,閨門雍和。與父親陳�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“三君”。遭父喪,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,繪象百城,以勵風俗。遭黨錮後,累辟不就。董卓入洛陽,就家拜五官中郎將。紀不得已而到京師。累遷尚書令。建安元年(196),袁紹為太尉,欲讓於紀,紀不受。拜太鴻臚,卒於官。紀子群嚐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,相爭不決,質於祖父實。實道:“元方難為兄,季方(諶字)難為弟。”紀於遭黨錮後,發憤著書,號曰《陳子》,凡數萬言。
《世說新語》記載
陳紀,字元方,東漢潁川許昌(今河南許昌東)人。在《世說新語》裏,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條,分布在《德行》《言語》《政事》《方正》《規箴》《夙慧》六門。這八條記錄,除了《德行》之10的內容(華歆遇子弟甚整,雖閑室之內,嚴若朝典。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,而二門之裏,兩不失雍熙之軌焉)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,其餘的七條,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,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。
父親陳太丘
要說陳元方,得先說他的父親陳太丘。“太丘”本是河南一個地名,陳元方的父親陳�曾經是那裏的行政長官,所以後人稱他為“陳太丘”,與荀淑、鍾皓、韓韶合稱潁川四長,皆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。家境貧寒,去拜訪名士荀淑的時候,叫長子陳元方拉車,幼子季方執杖車後跟從,孫子長文年幼坐在車裏。到了荀家,荀淑設宴招待他們,荀家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,一個行酒,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。(見《德行》之6、陳太丘詣荀朗陵,貧儉無仆役,乃使元方將車,季方持杖後從,長文尚小,載著車中。既至,荀使叔慈應門,慈明行酒,餘六龍下食,文若亦小,坐著膝前。於時太史奏:「真人東行。」)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,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為傳誦,說他們出行是“真人東行”,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“三君”。
“難兄難弟”
陳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,應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麽兩個才學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,並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,陳家可謂滿門俊才。某天,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,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德品高,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,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裏,要老爺子下結論。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:“論學識品行,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,互為兄長,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!”(見《德行》之8、陳元方子長文,有英才,與季方子孝先,各論其父功德,爭之不能決。谘於太丘,太丘曰:「元方難為兄,季方難為弟。」)不知道小兄弟兩個聽到爺爺的決斷會不會滿意,但是爺爺的發自內心的得意和讚賞,以及後來長文孝文的才學出眾,卻不由得後世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來―――生子孫若此,夫複何求!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泛,並成了個成語叫“難兄難弟”。“難”字讀陰平(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“一聲”),本來是“各有長處,難以分出高下”的意思,到了今天,卻將“難”解釋成了“苦難”的“難”,“難”的讀音也成了去聲(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“四聲”),成了“一起患難的人,共處同一個困難境地的人”的意思。如今偶爾在一些生僻的文章裏,也還是將“難”字讀陰平,意思是“譏諷同樣的壞”,取其原意的反意。不過後來無論哪種解釋,都已經不是原來的麵目了。
[以上內容由" 麥穗"分享。]
人物關係:父親:

陳� (104~187) 潁川四長 兄弟:

陳諶
同名人物:
陳紀 (1450~1503)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 [明]

陳紀 (1254~1345) 南宋末年詩人、詞人 廣東省東莞市 [元]
同年(公元129年)出生的名人:
何休 (129~182) 山東省濟寧
同年(公元199年)去世的名人:
陳宮 (?~199) 武神趙子龍 山東省聊城莘縣

公孫瓚 (?~199) 武神趙子龍 河北省唐山市遷安

袁術 (?~199) 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

呂布 (?~199) 中國古代十大美男,中國古代十大勇將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九原區

高順 (?~199)

秦宜祿 (?~199) 山西省忻州 + 更多公元199年去世的名人》 下一名人:鍾皓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